最近连续发生了三件事:中日韩在山东烟台签了环保合作协议,中国停掉了美国大豆的采购寻钱网,特朗普宣布要给农业发补贴。
这三件事表面上不相关,但短时间内串成了一条线。日韩为啥选这时候向中国靠拢?中国不买大豆又在传递什么信号?
中日韩签字9月28日,中日韩环境部长在烟台开会,最后三国一起签了新一期联合行动计划。
这个计划里主要讲的是治理空气污染、监测气候、共建绿色实验室,看上去风险极低。但日韩选择此时与中方签署,背后有更深的考量。
日韩的经济和中国紧密相连。
日本企业在长三角的制造链根深蒂固,韩国电子和汽车企业集中在华南地区。外迁代价巨大,原材料、劳动力、市场都在中国,经济现实让两国无法忽视中国市场。
展开剩余83%另一方面,美国不断要求日韩承担更多防务开支,甚至提高驻军费用。
这种压力多年没有缓和。日韩在“安全依赖美国”和“经济依赖中国”之间长期摇摆。
这次会议给了日韩一个机会,环保议题不涉及军事,也不触及核心敏感技术,却能搭建合作平台。一旦机制建立,后续其他领域的合作就有了通道。
日韩媒体报道冷淡,但财经板块反应积极。
韩国化工产业联盟直接表态,支持三国建立绿色技术标准体系。
企业的声音显示,他们已经在考虑未来的合作格局。这不是一份简单的环保协议,而是日韩为自己争取的一块缓冲地带。
大豆订单归零:静悄悄的反击与此同时,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,从2025年5月开始,中国就没再买过美国大豆。
到9月份,数字直接归零,这情况,连2018年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都没出现过,背后折射出中国的采购重心正在快速转向南美。
巴西圣多斯港和阿根廷布兰卡港承担起主要出口任务,两地的仓储设施在过去几年已经完成扩建,部分投资来自中国企业。运输成本下降,出货稳定,长期合同锁定供应。
这意味着,中国的转向不是临时措施,而是提前布局。
长期看,南美供应链足以替代美国寻钱网,美国农户失去了最重要的买家,中国却获得了更稳定的粮源。
美国农业州:又气又急美国农业州最先感受到压力,艾奥瓦、伊利诺伊、内布拉斯加这些地方,大豆库存翻倍涨,仓库放不下,只好租用废弃的铁路粮仓。
短短几个月,超过300家农业合作社发出风险警告。
粮价跌、贷款难,农民的日子不好过。
农业协会的人直接把矛头对准联邦政府,批评他们对外部风险没反应。农民说得更直白:大豆卖不掉,化肥买不起,连秋播都搞不下去了。
美国媒体报道说,情况已经快到崩溃边缘。堪萨斯的农民联盟负责人公开喊话,要政府赶紧行动,“我们等不到明年了”。
其实,美国农业统计署7月中旬就收到了库存异常的报告,地方数据早就显示大豆卖不动了。
但农业部高层选择了沉默。对外只用“市场波动”“短期因素”来应付,怕引起更大恐慌。
结果,拖延让情况更糟。
等到9月数据公开,市场才反应过来。农民的怒火一下子爆发,而政府还是拿不出解决办法。
和2018年比,那时候至少还有补贴和谈判。这回,政府的迟钝让农业州觉得被彻底忽略了。
特朗普救场:补贴难落地9月25日,特朗普在爱荷华州一个农场仓库前宣布,要启动紧急农业补贴。
他说补贴的钱来自对加征的关税,但台下的农民没啥反应。大豆订单没了都四个月了,不少人已经被逼到破产边缘。
补贴文件很快公布了,但只有两页纸,范围包括大豆、玉米、奶制品等等,却没写清楚具体给多少钱、什么时候发。
还要州政府先垫钱,联邦再报销。
这个设计被伊利诺伊州直接拒绝,州政府觉得这是在把风险转嫁给地方。
一些财政保守的议员也批评这政策“不靠谱”,等于提前透支未来的预算。
农民更实在,看不到具体金额,也等不到真金白银,补贴更像是个象征,反而让他们更不满了。
面对压力,美国国务院成立了“农产品出口专案小组”,跑去中东、拉美和东南亚推销大豆。
他们的目标是找替代市场,但现实很残酷。沙特、阿联酋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大豆,印尼、泰国市场规模太小,连美国一个州的产量都吃不掉。
同时,美国还想重启美日韩三方协调机制,打算年底开个高层会。
但日韩反应很冷淡,韩国称“现阶段重在多边对话”。
说白了,就是拒绝。
日韩的态度说明,安全上他们还得靠美国,但经贸上,他们可不想轻易站到中国的对面。
从9月的时间线来看,日韩签字、中国停购、特朗普宣布补贴,这三步是连着的。
日韩借环保议题和中国搭上线,中国用订单归零向美国施压,美国匆忙推出补贴,却陷入财政和政治争议。
日韩的动作虽然小心,但已经打破了原来的平衡。
结语其实道理不复杂:做生意看供需,搞合作看诚意,处置难题看办法。
有人把时间花在稳住基本盘,有人把时间花在嘴上。
把账算清,把路走稳,不靠口号,也不靠情绪。
谁认真做事寻钱网,谁就能把日子过好。
发布于:河南省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